六一儿童节,话说儿童手足口病预防
现在是春末夏初之时,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峰又来了,好多家长一定会担心自己的宝宝是否得了手足口病?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手足口病的知识哈!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手足口病是什么鬼?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他年龄也可发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因病情发展快而导致死亡。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重症病例多是由EV71感染引起。
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常常会有这些表现:
* 潜伏期(2~7 天),没有明显的预兆;
* 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之间;
* 出疹子,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一种透明的水疱,多是咽部红点样疱疹,并继发出现手、脚掌面红疹,还可发现小屁屁(肛门周围) 红疹,疹子不痒、也不会留疤;
* 出疹子的同时,常伴有厌食和感冒样症状,如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
接下来我们说说手足口病是怎么传给宝宝的呢?
* 传染源头?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手足口病的患儿和病原携带者。
*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让宝宝得病:
1. 密切接触,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 分泌物,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 饮食,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4. 医院,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可造成传播。
* 那什么人容易得手足口病呢?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
怎样预防宝宝感染手足口病?
* 关键是注意个人、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
1. 饭前、便后以及外出玩耍后要洗手;
2. 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食物;
3. 房间经常通风,衣被常晒太阳;
4. 定期清洗消毒玩具、餐具、水杯、毛巾等儿童常用物品;
5. 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等。
6. 流行期可每天检查宝宝的皮肤和口腔有无异常,注意体温变化。
* 接种疫苗:
我国自主研发的EV71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 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该疫苗只能预防由EV71型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并不能有效预防由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目前属于二类疫苗,本着“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
宝宝得了手足口病该怎么做?
如果宝宝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去幼儿园和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一般轻症的不用住院治疗,居家隔离、注意休息即可。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出现下列情况,家长需要带宝宝立即就医:
* 持续高烧不退;
* 频繁呕吐;
* 四肢抖动、瘫痪或者抽搐;
* 精神差,白天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 ;
* 呼吸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口唇发紫;
* 面色苍灰、皮肤出现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
* 3岁以下的宝宝,尤其是病程在4天以内的,病情突然加重。
家长经常询问的问题:
Q. 宝宝得过一次手足口病,还会再次患手足口病吗?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得过一次手足口病的宝宝有可能因感染不同种病毒(或不同的血清型)而导致多次发病。所以,即使得过手足口病的宝宝也还是要预防。
Q:成人会得手足口病吗?
人类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因已经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一般不发病,但可能成为隐性感染者,没有症状却具有传染性而传播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