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三严(严肃、严格、严密)作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良好的科研道德。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领域与方向
致力于重大传染性疾病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开展病原科学、免疫学、疫苗学研究,系统性突破传染病免疫治疗技术瓶颈,开创型提供传染病防治急需的技术与产品。
研究方向:参照本所各个课题组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研究生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含休学)。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直博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含休学)。
四、培养工作
1、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2、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时列入硕士生录取名单,按硕士生进行管理,享受
硕士生的待遇。入学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硕博连读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列入当年的博士生录取名单,按博士生进行管理,享受博士生待遇。考核不合格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参加考核。如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将根据考核小组的建议,做相应分流处理(分流处理包含转硕/退学两种处理方式)。
学生转博后(自上级主管部门签发博士录取批件2年后),在以下情况下,可提出转硕士培养申请,报批后按照硕士毕业处理:
(1)1年内连续两次未通过年度考核,经考核小组建议,报批后,按照硕士毕业处理。
(2)因身体或特殊原因,需经得导师同意并报所教育与学位委员会审批。
学生转博后,特别优秀者,如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要求的,经导师推荐,学生本人申请,导师指导小组同意,提交研究所教育与学位委员会审核,并报国科大批准后,最多可以提前一年毕业。(详见《巴斯德所硕博连读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
3、硕-博连读研究生(含直博生)实行实验室轮转、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度,学生通过两至三轮实验室轮转后确定导师。
4、在双向选择确定师生关系后,成立导师指导小组(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名研究员/教授组成),指导小组成员名单报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指导小组每年至少一次听取学生的工作汇报,提出建设性意见,多方位、多角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必需在(1)开题报告,以及(2)转博、(3)年度考核等时间节点向导师及导师指导小组汇报工作,讨论课题及科研方向,视为导师指导小组会议。
5、导师应及时与研究生共同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对其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选题报告、学位论文、实验环节等的要求和进度作出计划安排和工作指导。
五、课程学习
硕士研究生学位必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 35个学分(课程学习不低于30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5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生的总学分不低于42个学分(课程学习不低于37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5学分)。课程学习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的学习。学位课学分不低于25学分,其中,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6学分,公共学位课9学分。
普通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总学分不低于15学分,包括课程学习10学分(包括生命科学文献综述、生命科学前沿进展综述)和必修环节5学分。课程学习学分包括公共学位课3学分,专业学位课7学分。
课程设置参见《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管理规定》内容。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1学分)。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整个学习期间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既使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融汇贯通和应用,又使研究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论文开题报告则是保证论文进度、质量的重要前提。
开题报告,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等。
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末进行。开题报告的审定小组一般由该学术领域的3-5名正高职称以上人员组成,开题报告在各课题组内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如未通过者,在1-2个月内可补做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情况,科研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给予积极的建议和指导。参加中期考核的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方可提出申请材料。导师签署意见后,在各课题组内进行考核。
硕博连读生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五学年第一学期进行,学术型硕士生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
外考博士生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要对博士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态度以及下一步打算等进行全面考查。通过者,准予申请论文答辩。中期考核的审定小组一般由该学术领域的3-5名正高职称以上人员组成,中期考核在各课题组内进行考核。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硕转博资格考核一般应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考核通过者列入当年的博士生录取名单,按博士生培养。未通过者做分流,经本人申请,教育与学位委员会同意可在半年后再次考核,两次都不通过者则不予转博。分流培养手续在距离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答辩截止期前不少于半年完成。顺利通过中期考核但博士论文答辩不通过的,按照有关规程处理。
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学生应按照所在研究所的规定,参加课题组及研究所、国内和国外的学术研讨活动。应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七、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答辩要求见《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2、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见《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论文撰写要求》。
本培养方案以现行政策法规为依据,如遇上级部门规定有变动或出台新规,以上级部门规定为准。本培养方案自发布之日起试行,由所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沪巴所字〔2018〕11号)同时废止。